以大學區改革和“三名工程”為抓手,著力解決“上學難”。持續深化“大學區管理制”改革,進一步推進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工作,探索建立大學區“一長管多校”學校管理模式,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進一步推進名學校、名校長、名教師“三名”工程,著力引進一批優秀教育人才,打造蓮湖優質教育品牌;優化全區教育布局,結合全區發展規劃、人口分布、新建小區情況,特別是在大興新區、土門地區綜合改造中科學規劃一批中小學和幼兒園,補齊新區教育資源短板;支持民辦教育發展,著力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問題。
以推進“雙創”工作和區人力資源中心為抓手,著力解決“就業難”。依托蓮湖區眾創空間,打造1+N復合型專業孵化器,力促2.6萬平米漢城創客空間建成運營,搭建更多的創業創新平臺,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完善就業創業服務機制,通過定期舉辦招聘會、建設創業和見習基地等“一攬子”措施,優化就業創業環境;做好就業困難群體和低收入家庭托底工作,全面落實創業培訓、小額擔保貸款等各項就業援助政策,持續推進“零就業家庭”實現動態清零。
以醫聯體建設和中醫藥示范區建設為抓手,著力解決“看病難、看病貴”。進一步完善西電醫院托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聯體機制,擴大分級診療試點成果,逐步建立“首診在基層、大病到醫院、康復回社區”分級診療制度;深化醫療衛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大力推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居民健康卡建設試點等工作,讓群眾就近享受優質醫療服務;發揮全國中醫藥特色示范區的品牌效應,在全區所有醫院推行中醫藥診室,為轄區群眾提供中醫藥醫療、保健、康復等服務,切實解決“看病貴”問題;增加醫療衛生投入,進一步優化衛生資源布局和設置,推進區公共衛生服務大樓建設,新建一批重點公共衛生服務設施,健全多層次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提升基層醫療服務水平。
以構建立體交通體系為抓手,著力解決“出行停車難”。配合市上做好地鐵、立交橋、快速干道、過街天橋、地下通道拆遷建設,加快構建地上地下立體交通體系;加快打通一批斷頭路和瓶頸路,全面治理學校、醫院、景點等交通堵點亂點,構建區域交通微循環系統,有效提升轄區道路通行能力;全面推進停車場建設,擴大公共自行車布點范圍,逐步實現以軌道交通為骨干、地面交通為主體、微型交通和慢行交通為延伸的公共交通體系。
以推行城市管理“路長制”為抓手,著力解決“清潔衛生難”。大力推行城市管理“路長制”,將“路長制”延伸到背街小巷、居民院落,與門前“三包”責任制結合起來,加強社會監督評價,確保監管無盲區、責任沒空白;持續推進治污減霾,精細化管理城市揚塵,大力實施道路、工地等揚塵污染治理,進一步增加空氣優良天數;全面推進國家食品安全城市創建工作,加快建立區食品安全快速檢測中心,推廣運用食品藥品信息化監管平臺,打造一批知名度高、特色鮮明的食品醫藥專業市場。
以棚戶區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設為抓手,著力解決“住房難”。全面做好一批棚戶區改造工作,加快一批安置樓建設,完善公建配套設施,確保村民按時回遷。積極引導社會資金參與保障性住房建設,健全監管機制,規范房屋分配制度和程序。認真做好公租房、廉租住房并軌工作,加大申請審核力度,強化配租管理,加強使用退出管理,確保住有所居。
以“四大服務中心”和“一廳三中心”為抓手,著力解決“辦事難”。持續深化“兩集中、兩到位”改革,推動所有具有行政審批的部門、審批事項向區政務服務中心集中,進一步完善工作程序,縮短審批時限,提高辦事效率。積極推行 “互聯網+政務服務”,充分發揮網上政務服務平臺作用,加快建立街道便民服務中心網絡集群,推進實體大廳與網上平臺融合發展。依托街道黨群服務中心,通過手機APP軟件,使群眾少跑路、信息和服務多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