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體育產業黃金時代下的體博會“蝶變”
觀眾在體驗智能健身器材。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慈鑫/攝
從5月22日中國體育產業峰會召開,到5月26日2019(第37屆)中國國際體育用品博覽會(以下簡稱“體博會”)正式落幕,4天半的時間,在上海舉行的本屆體博會成為近期攪動整個中國體育產業的“風暴眼”。
從業內權威人士的高端對話,到以產業角度探討中國體育的改革動向與成果,再到體育界內外的信息交流與分享,還有中國體育用品業的前沿科技、最新產品展示,以及為體育用品行業的內外貿易搭建起的交易平臺。體博會正把一項體育展會的單一功能積極向外拓展,在當下這個中國體育產業的“黃金時代”扮演起產業平臺的重要角色。作為中國唯一的國家級體育用品國際展會,體博會的“蝶變”是中國體育產業發展過程中的標志性事件,也是主辦單位——中國體育用品業聯合會主動擁抱中國體育改革的自我要求。
創新帶來的體博會新貌
中國體育用品業聯合會副主席兼秘書長羅杰在本次體博會期間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專訪時表示,體博會過去主要是發揮體育用品行業的貿易功能,“如果僅僅著眼于貿易,我們就會比較看重展商數量,但現在并不太看重這個,我們的展商數量已經多年保持在1400多家。但現在最看重什么?如果你最近3年一直來看展會,一定會在體博會上發現,我們在著力推動中國體育用品和器材裝備行業的創新、升級。”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體育用品和體育器材裝備生產國已長達20多年,但品牌價值較低一直是一大尷尬。阿根廷體育用品和器材裝備采購商辛西婭在本次體博會期間向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表示,8年前,當她第一次參加中國體博會時,中國的體育用品和器材裝備還以仿制品為主,那時的產品雖然價格低,但一些產品的質量并不盡如人意,但是從過去兩三年開始,這一局面已經逐步發生很大變化。如今,中國的體育用品和器材裝備質量高、價格實惠,并且產品的創新力度很大,一些企業也開始注重品牌建設。辛西婭所服務的瑪斯特技術公司是阿根廷最大的體育器材裝備進口商,辛西婭每年要走遍全球各大體育用品展為公司尋找貨源。如今,中國體博會已經成為辛西婭最主要的訂貨渠道,她表示自己手里的訂單全部投給了體博會上的中國企業。
帶領9家韓國企業參加本次體博會的韓國國民體育振興公團理事長趙在基,也感受到了中國體育用品行業的巨大變化。韓國的體育用品和器材裝備曾是中國企業仿制的對象,但現在,趙在基認為一些中國體育用品企業已經成為韓國同行學習的榜樣。特別是新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中國體育用品和體育器材裝備推陳出新的速度很快。
已經是第九次參加體博會的澳大利亞商人丹·羅金,與辛西婭和趙在基的感受相似。丹·羅金表示,在過去近十年里,他見證了中國體博會的規模越來越大,展會質量越來越高,展示的新產品也越來越多。在他看來,中國體博會正在成為全球體育用品和體育器材裝備行業最前沿的展會。對比在其他國家和地區舉辦的同類展會,丹·羅金認為,中國體博會上展現的新技術、新產品最多,讓人強烈感受到當前整個中國體育產業的巨大活力。
時代賦予中國體育產業創新之路
“中國體育產業正處于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5月22日上午,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李穎川在中國體育產業峰會上表示。
自2014年10月20日,《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又稱“46號文件”)發布以來,中國體育產業進入“黃金時代”。“46號文件”出臺的背景是中國人均GDP已達8000美元,國人對生活品質有了更高追求,健康、運動得到國民空前關注。在過去5年,國人參與體育運動的熱情和在體育領域的消費欲望都呈現出“井噴”之勢。以跑步為例,2018年全國共舉辦馬拉松賽事1581場,參與人次583萬人次,拉動消費近500億元;而在2014年,全國舉辦的馬拉松比賽只有51場,參與人次也只有2018年的十分之一。
中國經濟社會已經發展到了客觀上要求體育產業崛起的時期。外商眼中的體博會發生的巨大改變,正是中國體育產業崛起的一個縮影。
山東臨沂是國內體育用品和體育器材裝備制造的七大集群地之一。上世紀90年代初,零星出現幾家小型企業開始生產體育用品和體育器材;到2000年前后,當地誕生了100多家相關企業;再到如今,臨沂的體育用品和體育器材裝備企業已達500多家。在企業數量持續增長的同時,整個行業也在經歷從量變到質變的演進。臨沂市體育產業協會會長宋連勝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采訪時表示,體育產業已經成為臨沂當地重要的經濟增長點,政府對于體育產業的創新給予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宋連勝展示了一個利用新材料生產的乒乓球,新式乒乓球摒棄了可能對環境有害的生產原料,符合全社會越來越強調的環保要求,但產品的價格更低并更耐用,他表示,乒乓球新材料的研發經費,政府予以了60%的補貼,這極大地提高了臨沂當地體育用品生產企業的創新積極性。